45岁的林志玲比25岁还美,为了未来的自己你该做
我们未来的自己就是由现在的每一天每一刻积累而成的。
——遇言姐
这次春晚,我其实没有看,但是全国人民都知道45岁的林志玲又成为了焦点。
我专门找了一段春晚的视频,果然,志玲姐姐保持着娇嫩的肌肤、紧致的容颜,还有青春洋溢的身材。
这些都是被人盛赞得过了头,过到有些令人反感。
有一位网络大V说,一个人从来没有核心作品,还能蹦跶得这么红,都是靠营销。
可是我觉得,林志玲是把明明大家都可以做却做不到的事情做到了,而且做到了极致。
你明明知道少吃几口饭就不会有肚腩,你也知道每天去健身会有一个好的状态,这些似乎每天只要花一个小时的时间。
但是你做不到。
工作繁忙的时候,你做不到。
但是放假的时候,你依然做不到,因为你躺在房间看电视。
45岁的美艳来自每一天每一刻的要求
你们知道一个45岁的中年女性要保持这样的身材需要多努力吗?
我还没有到45岁已经觉得遥不可及,虽然不是什么人间奇迹。
也明明知道有一些道路可以通向理想的自己,但是越是知道这些普通的道理就越做不到。
比如保持长久的健身,保持克制的饮食,保持足够的睡眠,保持美好的心态,同时要保持一定的财富投资用于微整形。
我想说的是,每一条似乎都是人尽皆知的道理,不是秘密。
健身,大部分的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,世界上最被浪费的一种预售就是健身卡,有80%以上的人买了就用过3-4次。
做饭,其实每天可能需要1个小时,但是我们宁愿在APP上下单,然后等30-45分钟外卖送到家门口,吃完又给自己体内制造了一堆垃圾,也给地球留下了一堆要经过几百年才可以代谢的的塑料制品。
每次吃完外卖,自己都会嫌弃自己。
为什么不能做简餐?
为什么不能保持每天25分钟的有氧和瑜伽?
为什么没有活出更高阶的自己?
我们未来的自己就是由现在的每一天每一刻积累而成的。
或者说,你和那个45岁依然美艳的自己之间只有今天,和每一天。
诺奖获得者的自我目标
1919年,在《堪萨斯城星报》画政治漫画的沃尔特·迪士尼(Walt Disney)被解雇了,报纸编辑的话是:“他不是太有创意。”
2012年,英国生物学家约翰·戈登爵士(Sir John Gurdon)因对生理学和药学的杰出贡献获得了诺贝尔奖。
▲约翰·戈登爵士是英国剑桥大学细胞生物学教授并兼任麦格达伦学院院长,他在1962年发现细胞的特化是可逆的
可是当年他在伊顿公学的校长却在成绩单上这样写道:“我相信戈登想当个科学家,可照他现在的表现,这想法颇为荒谬。”
1999年,被美国电影学会评为百年来最伟大的男演员第五名,美国著名的歌手、舞蹈家弗雷德·阿斯泰尔(Fred Astaire) 去电影公司试镜的时候,一个制片经理把他刷了下来,理由是:“他既不会表演,也不会唱歌,有秃顶现象,会跳一点舞。”
令人欣慰的是,这些世人的否认和挫折都没有阻挠他们对自我的追求,和实现自我目标。
自我目标有时候是多么重要,虽然不是未来的诺奖得主和好莱坞偶像那种宏伟的,一辈子只有一次的,梦工场式样的目标,但在我们生活中依然十分重要。
日常生活中的目标,比如早起一个小时去锻炼,每天问自己一个问题,每周读一本好书,或者听一门好的课程。
成为更好的自己并不是一个口号。
虽然要成为诺贝尔奖得主,或是好莱坞的大明星,都需要巨大的牺牲、艰苦的努力和研习,还要常年累月地培养并维护自己的才华。
但是小事情也非常重要——平时生活中的自律、自检,其实是通向美好道路的一步又一步。
社会科学家的研究证明,让人们实现目标的重要因素有两个:挑战性与可实现性。
挑战性是让人离开自己平时的舒适区,做出改变,并且具有一定的难度,这样才可以让你有足够的成就感。
而可实现性又让人觉得这件事情具体可以实施,并且距离自己的能力不会太远。
我们应该在每一天里定义一个新的、更好的自我。
看到别人,照亮自己。优秀不仅仅是完成别人眼中的目标,最重要的是活成自己心目中的自己。
优秀是和更优秀的人在一起,用光明的力量前行。加油!!